浙北水乡告别“大染缸”
这是一场直面问题,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破解环境痼疾的攻坚战——
吴兴童装遍销全国,却又饱受其配套的砂洗印花产业“低小散乱”带来的环境污染之害:污水直排河道,违法建筑遍布,安全隐患严重……2014年以来,湖州吴兴区以“五水共治”为突破口,一手抓整治淘汰,一手抓集聚入园,全面推进砂洗印花产业转型升级。
这是一种放眼未来,以牺牲一时之利换取长远发展的科学抉择——
新建的砂洗印花城一期目前已投入运行,19家砂洗厂和171家印花企业搬迁入园,620家非法印花企业被全部关停取缔。政府部门有效引导、铁腕治理,园区配套科学完善,使企业由最初的怀疑,向如今主动申请入园转变。
“交流四水抱城斜,散作千溪遍万家。”一家家砂洗印花企业转型升级,伴随着一个庞大产业园区崛起,让曾面临治污难题的浙北水乡重现诗意美景。
不可承受的污染之痛
一年前,40多岁的潘仲华还从未想过要离开大港村,创办位于南太湖高新区砂洗印花城的达胜印花厂。
他所在的村子,离织里镇区仅两公里。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,织里童装产业蓬勃发展,集聚了童装产业链上从生产到销售的各类企业,其中的砂洗印花业,由于门槛低、利润高等原因,更是遍布镇区及周围各村。
从父母那辈起,潘仲华家就经营着一家小型印花作坊。家里的一幢3层小楼,一楼成了厂房,二楼三楼是自家和工人的生活场所,这种“三合一”模式曾在织里遍地开花。
对此,潘仲华也曾感到不安:一缸缸冲洗印花板产生的五颜六色的污水,毫不处理就随处排放,再经由下水道流入河中。村中那条小河因此恶臭浑浊。而家中那台烘干印花制品的大锅炉,更是埋下安全隐患。
统计显示,2014年,吴兴有印花企业1100余家、砂洗企业19家,大多规模小、分布散、层次低,不仅是当地河道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的重点污染源,更成为全区生态建设的短板。
2014年初,一场始自织里、遍及全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战打响,一个用地面积达234亩、总投资近10亿元的高标准砂洗印花城,也开始规划建设。吴兴区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,完善政策文件,出台《吴兴童装产业环境综合整治》等一系列方案,全力推进园区建设和企业整治。
搬迁入园的转型决心
“搬,还是不搬?”2015年5月,当整治砂洗印花产业、鼓励企业入园的消息传开时,潘仲华纠结了许久。
在他看来,将企业搬到园区内,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与区里政策导向,也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。但是,入园也意味着要缴纳购置场地、物业管理及污水处理等费用,成本和开支必然上涨。也有人担心:“要是有的企业不肯入园,政府又不管,岂不是不公平?”
为引导企业入园,并减轻企业压力,园区与湖州银行合作,为入园企业现场办理贷款,利率下浮5%至10%,同时简化入园手续,房产、工商、税务等证件都由园区统一代办。
(下转第六版)
(紧接第一版)在当地干部动员下,12家行业领头企业率先入驻,一大批企业主动提出入园申请。
今年44岁的湖南人谭花朝,被称为“织里民间印花业带头人”。他在织里从事印花行业10多年,也是印花染料的供应商,有一定影响力。而他正是抵触情绪最大的一个。他说:“我的厂子本来就有污水处理设施,租用农民房子成本又低,为什么一定要搬?”
为此,镇干部多次登门拜访,向谭花朝讲清利害关系,承诺提供优质服务。同时,全镇对低小散的砂洗印花企业开展整治,并在媒体公布进程,确保整治工作公开公正,这对企业的触动极大。
不过,入园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。砂洗印花城物业经理陈建惠带着记者参观园区,不时与企业主和员工寒暄。而去年初刚开园时,他们可没少给陈建惠“下马威”。当时,园区主体建筑刚完成,道路难走,配套设施还不完善,部分企业意见很大,与园区管理方冲突不断。
“唯一的办法,就是不断改进工作,学习换位思考,尽力帮助解决企业的困难。”陈建惠说,本着这样的初衷,最终他们与各企业建立起互信,保障了整治工作有序开展。
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